background_left
background_right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大影易官网 > 新闻聚焦
所有分类
list_l_b
热门关键词
list_l_b
热点案例
list_l_b
大影易影院加盟:2015年电影产业报告之用户与商业模式
时间:2015-10-09 15:45:32      来源:

       中国的商业电影从80年代第四代和第五代导演兴起,经过3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在94年进口分账大片进入中国以后,电影主流类型已经从文艺片向商业片过渡。
(一)新消费特征与主流观众分析
       一开始中国电影的主要院线分布在一二线城市,最近十年,随着房地产商向三四线城市的扩张,电影院作为商业地产的标配,也一起普及到了三四线城市,从此大大扩大了电影的观众群体。
       而在这个影院和观众的同步扩张中,电影也从精英文化变成了大众消费品。时代变了,电影的精英属性也在逐渐消失。消费者花钱看电影就是图个娱乐,而不是花钱去买导演的“教育”。就跟电视一样,以前电视机只有富裕家庭才能买得起,现在家家一台电视机,电视已经成为三四五线城市和农村中老年妇女观看的平台,成了广告商眼中的“低端用户”。音乐也是如此,以前的主要消费者是一线城市的青少年,现在消费者主力已经变成了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的中年大叔和农民工兄弟。所以这也是网络音乐和神曲横行的原因。
       1、三、四线城市的发展
       和中国电影市场热火朝天的局面相比,北美观影人数这今年却在连年下降,全球电影增长都靠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市场。全球增长靠中国,而中国靠三四线城市。中国的票房增长也主要是靠三四线城市新增银幕数,所以三四线观众不仅成了中国电影消费的主力,也是全球电影市场的发动机。电影主流观众从一、二线城市精英变为三、四线城市观众和“90后”“网生代”观众。
       谁付费,谁就有发言权。三四线城市观众的喜好左右了电影内容的风向标。具体体现在电影类型上,首先是《大闹天宫》、《心花路放》、《澳门风云》等通俗喜剧轻易取得十亿多的票房,靠的就是三四线观众的热捧。另外还有电视IP的盛行,例如《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综艺电影的兴起,就是三四线电视观众贡献的票房。以及刚刚突破5亿票房的《战狼》,也都是三四线城市爱看军旅题材电视剧的观众贡献的主要票房。另外还有《北京爱情故事》、《咱们结婚吧》等电视剧IP的电影版也都取得了2亿到4亿的超常票房。
       2、电影观众平均年龄
       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是21.4岁,也就是大三的学生。郭敬明的《小时代》就是90后、甚至95后贡献的票房。同龄人爱看同龄人的故事,所以反应青春期学生的故事类型一直没有得到满足。如果看不到观众年龄的巨大变化,只是一味的批评某些电影的价值观,那么最终淘汰的不是这些青春电影,而是那些思想固化的电影人。
       对于电影行业所有的从业人员来说,应该首先认识到电影“从精英到大众”这个趋势,按照新的模式来做适合年轻观众的电影。
       顺着电影已经从精英到大众的趋势,电影的生产方式也发生变化。既有昂贵的大餐给精英享用,也需要有流水线的快餐给大众果腹。以前因为电影制作费用昂贵,所以每个有机会拍电影的公司和导演都把它当成一个奢侈品来对待。但是如今门槛降低,应该允许有商业快餐电影。
       (二)全民拍电影时代
       电影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消费品,其实最大的功劳要归功于互联网。互联网的出现降低了艺术的门槛,包括学习和成名的门槛。
       1、互联网降低了电影制作的门槛
       过程是这样的,一开始,电影精英不屑于拍个草根电影来服务于草根观众,但广大的草根阶层却有他们独特的草根需求。这一点得不到满足,所以就会有一些非精英去创作出适合草根的电影来,尽管一开始作品出来不那么精英,但是草根也愿意接受并支持。而有天赋的导演和演员会从这个赛道上跑出来。
       2、设备成本的降低
       电影行业随着学习成本和拍摄成本的降低,电影生产会越来越多。 在中国,制作门槛的降低,是从一个5D2相机开始的。它不仅仅可以拍照,最重要的功能是可以拍摄1080P高清视频。于是这款相机成了广大学生、爱好者、新人导演几乎人手一台的街机。不到2万元的摄影机成本,灵活轻便,大大降低了拍摄微电影的和短视频的门槛。相信过不了多久,4K高清拍摄,成本不到1万的相机就可以普及,这已经完全达到电影院线放映的2K标准。
       3、网络电影的创新性
       最近几年出现的微电影,就是新导演们练手的半成品,一旦练手成功,接下来就进入院线电影的实操。并且好剧本也越来越从之前的网络写手中产生,而不是戏文或编剧专业出身。最起码不仅仅是只有北京上海才能拍出好电影,每个省会城市,每个小城市,甚至每个县城、乡镇都有团队可以。
       退回到20年前的90年代中后期,电脑还是一们专业课程,叫“微机”。一般学生学习几年才能成为一个专业的电脑人才。现在这门课程已经不需要学习了。随着电影公开课像哈佛公开课一样公开化,专业电影的知识也会公开化、大众化。
       4、业界规则新动向
       “按资排辈”是中国电影这些年特有的现象,就像旧社会的梨园行的规矩。一个导演,首先要划分你是第几代。例如谢晋是第四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是第五代导演,陆川、贾樟柯是第六代导演。另外还要问你是那一届的。例如黄晓明、赵薇都是电影学院96界。
       互联网出现后,让电影制作门槛降低,更多跨界人才也能进入进来,电影行业这两年已经不再按资排辈。以前,一个导演得科班毕业之后混个十年以上才有机会出头。现在只要你真的有才华,不需要在消耗时间和精力经营人脉关系,你一毕业就有可能导演处女作,从而崭露头角。将不必再像前几代导演那样按资排辈,像“升级打怪”一样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挪。
       2014年韩寒、郭敬明这样作家跨界当导演都取得了比传统科班出身导演还要高的票房成绩。并且互联网也让电影导演逐渐的产品经理化,用一个体系代替一个大师,靠制度协作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例如2015年1月1日上映的《十万个冷笑话》就是最好的案例。产品经理不是一个概念,也不是导演一个人,而是一个主创团队都是产品经理。未来电影的制作越来越像手游行业,以前游戏开发只有北上广才有团队聚集,现在成都、杭州、厦门都有团队可以开发手游,未来可能门槛更低,更向下辐射。
       电影产业赶上了互联网化的大好时机。尤其是对于年轻的电影人来说,更是具有网络化的优势,并且不必再走按资排辈的老路子。
       (三)电影消费用户分析
       长期以来,电影行业都是预设以男性观众为消费主体,因为行业从业人员大多是男性,尤其是电影创作者导演,更是绝大多数都是男性。这中情况有历史原因,例如古代的小说也都是男性精英为主体,因为古代都是男性才能读书,才能做官,才是社会主流。
       很多人都习惯性的认为还是一二线城市的成年男性。好莱坞长期以来也是如此,电影生产者的典型形象被大家默认为“男性”,预设的观众也为“男性”。为了迎合男性观众,影片类型也以政治、历险和暴力为主。
       在网络化的今天,我们可以让滚中数据都一一展现。尤其是猫眼、微信电影票等在线售票网站的兴起,用户通过网络购票的比例已经达到40%多,预计2015年将超过50%以上。网络在线选座不仅给观众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形成了观众看电影行为的“大数据”。可以给业内人士分析观众构成,以及观众行为有了数据依据。
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296亿,并有望在2015年达到400亿票房。观影人次约8.3亿人次,有望在2015年达到11.3亿次。银幕数2.36万块,平均连续10年增长30%的速度,尤其是中国三四线城市成为新增市场,也是带动全球票房增长的火车头。
       然后再往下细分,我们发现电影观众跟以往大众的认知有很大的不同:(1)、女性多于男性,(2)、90后多于80后,(3)、三四线城市多于一线城市。
明白了以上三点的变化,所以当我们经常听到主流媒体或业内精英皮批评一些电影,例如《小时代》、《匆匆那年》,我们就知道,其实造成这个现象是因为电影行业已经变成了“精英在评论,大众在消费”的错位现象。
       1、性别分析
       这个社会长期以来,女性的声音都一直被压抑。在中国也是2005年超女选秀,女性审美才第一次在主流社会上释放出来。李宇春这个不是主流男性审美的女性,被边缘女性推选出来成为自己的代言人。
       (1)小妞电影
       这一点从电影票房数据上也可以看得出来。体现在电影类型上,就是“小妞电影”。最早《失恋33天》,没有明星大场面,居然突破3亿,让人一下子认识到了小妞电影的威力。之后一系列小妞电影都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绩。例如《被偷走的那五年》、《杜拉拉升职记》、《闺蜜》等。
       (2)女性观众占53%,男性占47%
       根据猫眼电影大数据调查,中国电影的女性观众多于男性观众。男性观影偏好动作和科幻,而女性偏好爱情片。并且90后和80后女性观影也有不同,90后偏爱《小时代》、《闺蜜》等偏年轻的爱情题材,而80后女性有较高文化修养,也爱看《一步之遥》、《催眠大师》等偏文艺的类型片。但90后男性和80后男性的观影类型却比较偏近接近吧,无太大差异。相信很多电影人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个数字。
       (3)男性观众和大龄观众流失
       正常情况下观众性别是一比一,那么男性都干什么去了?但是现在最潮流的那一批男性都去玩游戏和更刺激的娱乐方式去了。当年音乐和电影盛行的时候,的确第一批观众都是男性,男性愿意冒险,常识新鲜事物。所以当电影是潮流的时候,男性冲在了前面。但是现在电影已经从精英普及到了而大众。第一批爱冒险的男性已经转移到了其他地方。
       电影观众留不住高端观众,所谓高端,一定是35岁到50岁的社会中坚力量。但是人一到一定岁数,就离开电影院,转到其他社会消费模式:吃饭、应酬、家庭。这个年龄段的男性观众更多是带孩子来看动画片。
       所以电影是年轻人的天下。引申第二个现象:年轻观众多于年长观众。
       2、年龄分析
       一种新电影类型的成功,必定伴随着消费这一类型的观众也成了市场的消费主体。例如《小时代》和《重返20岁》的成功就给市场一个明确的信号:90后的年轻女性正在成为一支新的观影主力群体,需要善加对待!后面的定位青春题材的《左耳》也连续显示了这个群体的消费能力。
       (1)新生力量“90后”
       根据猫眼电影数据调查显示,90后在2014年观影人数首次超过80后,占总观影人数的52%。并且网络购票也最活跃。其中19到23岁,也是大学和刚步入社会前两年的年龄,正是恋爱高峰期。同时也验证了电影院半数以上都是2人观影,是一个社交属性。其中绝大部分是男女同伴,未婚的恋爱男女。
       23岁到38岁是低迷期,这个阶段属于人的奋斗期,成家立业。进电影院次数下降。然后到38岁又是一个小高峰,这个岁数是“亲子期”。带孩子去看动画片。也就是90后是青葱爱情,80后注重品质,70后合价欢乐。
       (2)观众平均年龄
       而长期以来反应青春期学生的故事类型一直没有得到满足。在美国就有一大批青春期电影,例如迪斯尼出品的《乖乖女是大明星》系列,讲述的都是十几岁青春期少男少女的青春类型片。同龄人一定爱看同龄人的故事,所以校园题材的大学、高中、初中的青春期电影肯定大有市场。其实《小时代》的观影主力就是这个人群。中国这个市场还是空白,青春怀旧电影很大一部分票房来源也是校园题材这一需求。
       3、地域分析
       中国电影近十年来的票房增长,是伴随着三四线城市院线数量扩张而产生的。可以说,三四线城市新增的观众是带动中国电影繁荣发展的发动机。
       (1)三、四线城市票房高增长
       2014年,中国一线城市观众约占25%,二线城市约占50%,三四线城市约占25%。但是一线城市几年来增长缓慢,而三四线城市观众数量却连年增长,已经有超过一线城市之势。
       在观影口味上,一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观影口味有很大不同,一线观众口味更多偏向好莱坞大片,而三四线城市观众由于文化语言差异,更偏爱看国产片。而二线市场观众其实也偏向于三四线观众,口味较为保守。
       而这几年新增的三四线城市观众有区别于一二线城市观众的喜爱类型。它们其实就像是电影行业的小学生,刚刚入门,需要培养几年才能有大学生一样的口味。而电影好比是教材,大多数传统导演理所当然认为是卖给大学生看的,而没考虑小学生的口味和接受能力。如果想提高它们的欣赏水平,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给他们更多通俗的电影才能让他们一步一步提升起来。
       (2)市场的二元分化
       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相当于是两个国家完全不同的市场。关于中国的二元化市场的现象,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大闹天宫》居然可以取得10亿的票房,其票仓主要就在三四线城市。反而一二线观众都在吐槽这个片子特效很垃圾,更不明白为什么有这么高的票房。
       这也是新公司和小公司的机会所在。国产电影真正的壁垒是三四线城市观众天然的的语言和文化壁垒。也正是中国电影市场这几年新增的三四五线城市观众,他们会容忍国产电影的粗糙劣质,并愿意和国产电影同时进步。而越是所谓的高端观众越是挑剔,尤其是一线城市观众,早已投入好莱坞大片的怀抱。

留言索取影院加盟资料
您可以根据以下意向问题填写留言内容
1、我想了解电影院加盟和建设费用是多少?
2、我想了解电影院影片片源如何提供?
3、我想了解电影院场地和设计的问题?
4、我想了解电影院如何运营?

公司地址 :总部:广州市白云区机场路国际单位一期H栋109A
运营中心:广州市白云区鹤龙一路自编H栋102
广州市大影易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0105623号
售后技术服务电话:4008500780       全国统一加盟热线 : 4006770958
大影易官方微信订阅
微信咨询客服